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领跑科技前沿 打造创新高地

——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交流发言摘登

信息来源:十堰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2

4月21日,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动员全市进一步增强大抓科技、大抓工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冲刺经济总量3000亿元目标,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更大力量。会上,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张湾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主要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刘世琦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世琦:

持续巩固提升行业领先地位

“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超10亿元。依托国家级和省级6个科技创新平台,发布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承担30余项研发项目,累计申请专利350余件,授权220件,其中国际专利10件。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北省高价值专利金奖等荣誉,磷酸铁锂产品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世琦表示,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持续巩固提升行业领先地位,为十堰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公司将坚持多学科融合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揭榜挂帅”攻克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难题,解决电池材料性能与制造技术瓶颈。着力推动磷酸铁锂技术升级,布局磷酸锰铁锂等新型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引入人工智能,提升研发制造水平,保持技术领先。

持续优化人才待遇体系,结合地方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培育骨干。完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营造良好环境,打造跨学科创新团队。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多方共同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共建标准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展,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合作,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行业创新高地。

公司将聚焦主营业务,强化核心竞争力,拓展客户订单,合理规划产能,持续巩固提升市场地位。同时,加快新项目落地,适时启动配套光伏项目,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拓展智能充电桩、储能 PACK市场,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海外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赵津龙

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津龙:

奋力跃进“千亿俱乐部”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成立7年来稳步发展,去年带动就业6000余人,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津龙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奋力打造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鑫资集团积极融入全市产业布局,以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亩园区”为目标,培育进规企业12家,建成专业园区4000余亩,城鑫科技成为全市第一家年产值过百亿的民营企业。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进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投产后产值可达250亿元,有望成为公司旗下第二家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在郧阳区、十堰经开区布局再生铝、再生铜等产业,逐步形成电子废弃物拆解、有色金属冶炼、铜铝塑料精深加工的上中下全产业链。未来三年,有信心让鑫资集团跃进“千亿俱乐部”。

环保和安全是循环企业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在环保方面,公司聘请省环科院担任环保管家,每年投入2000万元更新升级设备,构建了业内领先的“三废”全过程处理体系。在安全方面,与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深度合作,引进机器人作业、冶炼自动化投料、铝水预警监测等最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企业成本下降20%,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聚焦再生铜、再生铝、再生塑料三大产业链条,依托鑫资铜业、城资铝业、鑫泽塑料等龙头企业,吸引一大批中下游企业项目落地十堰,仅南桂铝业就带动20多家型材加工企业落户房县。依托房县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5317个,年回收量达到300万吨。与中南大学合作组建循环产业发展研究院,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获得31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攻克稀贵金属高效提取技术,金、银、钯、铂等贵金属回收率达到98%以上。


袁三红

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三红:

致力成为一流数智装备科技企业

“近年来,东风设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高端工业母机及基础制造装备开发、‘卡脖子’技术攻关,以及赋能客户制造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三红表示,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致力成为国内一流数智装备科技企业。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以及湖北省汽车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风设备充分发挥在汽车核心装备领域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与国内核心部件领军企业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三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年均研发费用超6000万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6500万元,共立项17项,涵盖2项前瞻性研究课题、5项新技术研究课题和10项新产品开发。

在机床领域,公司推出4款高精度加工中心和1套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在焊装领域,推动数字化工厂1.0向2.0技术迭代,助力东风商用车建成全球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在数智化领域,打造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东风本田、东风股份等企业成功落地应用;自主研发的“维兮智和”工业互联网智慧运维平台1.0版本上线,开创全新工业化服务业态。2024年,共收获13项典型研发成果,申请发明专利34项。目前,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03项、软件著作权25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7项,技术创新实力得到充分彰显。

2025年,公司计划将研发资金提升至7000万元以上,开展29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围绕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开发、高精度五轴联动、一体化压铸加工机床、新一代连接技术等重点课题攻关,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张涛

市委常委、张湾区委书记张涛:

加快建设千亿级示范区

“张湾区始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培育高新企业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11家,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区)’。”市委常委、张湾区委书记张涛在发言中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不断巩固“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破”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千亿级示范区,奋力在全市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当标杆、作示范。

张湾区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系统构建“专精特新”全周期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四个一批”可持续发展模式,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单项冠军、行业“小巨人”,不断推动原有企业、传统产业在创新中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在创新中集聚新优势。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4.5亿元,占 GDP比重23.2%,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张湾区产业基础好、龙头企业多。全区依托东风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创新资源优势,加强与东风深度合作、北京对口协作、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特色高端智库52个,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50%,2024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达19.1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支持企业与钟志华、顾国彪等院士专家团队及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了“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开发及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和科学技术奖32个。

张湾区坚持高强度增投入,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三年来累计奖励近8000万元,引导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技改升级。坚持大力度聚人才,把引才、留才列入政府“十件实事”,持续开展“双百行动”,三年引进大学生2万余名,其中,博士138人、硕士665人,培育双创战略团队27支、科技领军人才29名。坚持深层次优环境,不断完善“企业+科创+金融+人才”的孵化模式,2024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亿元,有效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产业发展的“含新量”更加充足。


张文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文学:

聚合科教资源服务地方发展

“近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深度融入十堰‘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教融合协同优势,释放科创要素乘数效应,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文学表示,将聚合科教资源,加速科创成果转化,助力十堰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

学校把学科专业建在汽车产业链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升级组建智能网联汽车等21个二级学院,开设智能车辆工程等13个新专业,新增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学科专业100%融入十堰产业体系。凝练11个旗舰学科、37个重点学科,形成融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汽车后市场于一体的“大车辆”学科矩阵。与十堰“小巨人”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共担卓越工程师联培项目。叠加市人才政策,近三年引进博士347名。毕业生留堰率超25%,约七成毕业生服务十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

学校加速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区域新质生产力集聚。聚焦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36个重点研究方向,实施区域联合基金等预研。近三年获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72项,省级科技奖励42项。参建“武当实验室”,获批“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等5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无人驾驶车在十堰经开区正式运营。近三年与618家十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94项专利成果,总经费达3.24亿元。学校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数、创新券兑付金额在湖北省内稳居汉外高校榜首。

学校全面融入十堰科技创新协同区建设。制订服务十堰行动方案,探索“一区县一专班一研究院”模式,建成郧西、竹山产学研基地,与张湾、郧西、房县、十堰经开区共建4家产业研究院,与万润新能源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携手东风、震序等企业打造139个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选派400余名专家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推动38项“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项目落地。博士服务团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曹名磊博士连续5年驻企服务,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牵头成立鄂西北发展研究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与东风共建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获批2个省人文社科基地。聚焦武当文旅、汽车产业、保水护水、西十高铁开通等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形成了多篇资政成果,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主办单位:十堰市科学技术局 电话:0719-8663572 传真:0719-8118101 网站地图
办公地址:十堰市朝阳北路16号 邮政编码:442000 投稿信箱:syskjj@126.com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