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动态

竹山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县的思考

信息来源:竹山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     作者:王彩稳     发布时间:2021-11-30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具体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人员,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县,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设想。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高度战略定位,有力地说明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需要依靠创新提供发展动力、深挖发展潜力、实现更大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以及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无一不有赖于创新的引领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创新发展,就能够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强有力保障。当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由"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尤其是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出发,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为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国办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区),目标到2025年,建成创新型县(市)6个以上,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50个以上,打造创新型县(市)标杆,形成一批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创新特色明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县域创新典范。同时,建立支持县域科技项目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各级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在创新型县(市、区)实施。

作为竹山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还是提升县域创新能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二、竹山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战略决策,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县根本性、全局性战略,紧紧围绕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县科技竞争力、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先后被科技部,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县”、“湖北省科技创新工作进位先进县”、“县域经济进位显著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竹山县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竹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措施,全县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二)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十三五”以来,全县财政科技总投入总额达到1.5亿元。我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增长率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也由2010年12.33%增加到现在的25%以上。不断完善 “助保贷”、“助农贷”等融资平台建设,组织政银企对接会,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全县三大融资平台每年为企业担保贷款5亿多元,全县已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根据全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探索推进由担保中心、合作担保机构、合作银行三方共同研究开发、共同合作实施、共同分担风险的“科创贷”有序实施。

(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引导企业独立建设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检测中心等创新载体,提升全县企业高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在工业提质增效中的贡献度。“十三五”以来,全县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珠宝检测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家、市级“双创”战略团队2个、备案市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名、湖北省“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企业1家、湖北省 “上云标杆企业” 1家、湖北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1家、湖北省专特精新“小巨人”企业1家、湖北省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企业“双创”平台试点企业1家,湖北省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十堰市“双百企业”培优计划企业3家。全县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统计范围内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14%,2019年、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70%和3.93%。

(四)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科技项目实施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2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国家创新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扶贫等项目支持45项,争取资金达5000万元。组织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80多项,安排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26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2亿元,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先后有12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科技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11项科技成果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9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组织申请专利443件,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荣获“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家,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学校3所,2家企业获得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进位先进县”称号。连续5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工作合格县”称号。

(五)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县委、县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张端品、华中农业大学茶叶专家倪德江、省农科院果茶专家龚自明、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茶叶专家李传友为茶叶产业顾问。同时,与中国地质大学签订了《绿松石分级》国家标准等具体合作项目,此外,全县企业与全国数十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秦巴钡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的“硫酸钡功能化改性及应用研究”、竹山县沛丰粮油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的“杂粮米和杂粮面条的综合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鑫源皂素公司与武汉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的“皂素下游产品意向合作”、精密新动力公司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签订的“商用车突缘式橡胶衬套轻量化悬架研发与产业化”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得到了快速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积极开展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通过网上技术市场竹山技术合同登记站发布企业技术难题100余条,签约项目数50项,技术合同总成交额每年在4亿元以上。

(六)科学技术普及事业进一步发展。以“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开展送科技下乡、专家技术指导、科普大篷车展览、农技推广服务、科普电影下乡、科技摄影图片展等一系列科技宣传活动,全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科普工作格局。全县学科技、用科技、重视科技的氛围日益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正成为社会新风尚。推广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00多项。全县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以上。

二、竹山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和临近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根据2020年度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三类县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考核结果看,在十堰市郧阳区、房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5个县区中, 2019年度郧阳区科技创新指数36.99%,房县为39.77%,郧西县29.10%、竹山25.89%,竹溪县33.74%,我县科技创新指数力量最为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县27497户民营企业中,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业不足300家,科技型企业占民营企业的比重仅为1.1%,缺乏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总体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是科技投入还略显不足。尽管我县财政对科技投入有所增长,但与《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要求“市、县两级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在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例应当达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指标要求”,并逐年增长的规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全县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小,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满足于现状,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上,在技术引进上,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

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我县人才总量虽然不少,但适合我县创新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人才的分布不够合理,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在工业、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比重较小,直接影响了我县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使用不够科学合理,致使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县流失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0人。

四是产学研合作还不够紧密。由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和市场结合不紧,不少研发活动主要是为拿奖项、评职称,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多。而许多企业却又苦于没有研发平台、技术和人才支持,找不到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企业承载能力不强,一部分科研成果不能在企业及时转化,成果转化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7次提到“科技”,特别是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短短300多字提到了9次“科技”,还提到了5次“技术”,彰显了科技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等划时代论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创新引领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全面揭示了加快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真正把创新驱动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协同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发展。

(一)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科技创新工作实际,从推动自主创新、支持科技创业、促进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结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完整的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切实为我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二)健全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和临近县市区先进经验,设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社会科技投入加快增长。整合科研、技改资金,重点向对我县产业发展具有牵动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技术含量高、产学研结合、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倾斜。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鼓励银行积极发放科创贷、知识产权抵押贷等金融产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融资为基础,货币资本、知识技术资本合作的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的投入机制。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引导和激励,激发企业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切实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对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纳税业绩突出的企业,按照纳税额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和新业态招商,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引进的十堰市外企业,在我县注册成立2年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奖励;对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迁移到我县行政区域内的,完成相关变更手续且正常经营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参与科技创新带来的“政策红利”。

(四)进一步加快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出台有关政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开发,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型人才观的要求,真正把吸引好、培育好、使用好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发现人才、集聚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制定和落实奖励政策,不断拓宽人才遴选渠道,扩大引智规模,拓展引智范围,更新引智模式。要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主办单位:十堰市科学技术局 电话:0719-8663572 传真:0719-8118101 网站地图
办公地址:十堰市朝阳北路16号 邮政编码:442000 投稿信箱:syskjj@126.com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3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