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索引号
011081248/2019-00001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日期
2019年07月08日 00:00:00
发布机构
十堰市科学技术局
文号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十堰建市5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十堰市科技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创新十堰建设,为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一、指导思想

2019年,十堰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全市“一心两翼三高地”的区域产业布局和“一主四大四新”产业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真情实意地服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切实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厚植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强化科技人才服务,重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深化科技扶贫工作,促进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为创新十堰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相关指标出色完成。对照《湖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认真完成各项相关指标任务。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30亿元,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2家。

——科技创新综合排名持续居于全省第一方阵。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对照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推动2019年各项目标任务再创新高,确保我市持续居于全省第一方阵。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0项,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100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备案16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5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5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企业350家以上。

——创先争优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加强局机关各项工作,在努力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目标任务的同时,切实抓好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不断进步,以考评工作为指引,不断加强局机关综合管理规范化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激励科技创新发展良好氛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有关部署精神,结合十堰实际,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参谋,认真落实《十堰市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在全市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如既往地将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作为2019年市科技局“头号工程”,进一步加强服务协调,积极做好与科技部、省科技厅衔接协调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扎实推进《2018—2020年十堰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落实,坚持开展“科技管理服务进实体经济”专项行动,更新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省、市重大、重点高新领域科技专项,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能力。

(三)扎实做好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动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融通发展。聚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建汽车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创新联合体。依托高校院所,建设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科惠网十堰分中心等平台积极作用。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引导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合作。

(四)积极培育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细化完善科技奖励办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定期组织规上企业负责人、科技创新人员、专家教授交流学习,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五)不断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扩大华融天泽高投湖北智能制造与技术服务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争取增资5000万元。加大调研投资力度,引导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组织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挂牌融资。

(六)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推进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十堰)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加强茅箭区、张湾区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设工作。将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提高知识产权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工作,组织各类培训8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七)稳步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助力全市脱贫主战场。继续实施科技扶贫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一批科技扶贫项目,争取省精准扶贫专项计划5个深度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建立农业科技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入库项目跟踪服务,加强后备项目摸底调研。加强“星创天地”建设,服务农业农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建立市级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特派员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与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进行紧密对结,精准服务。参与全市精准脱贫攻坚战,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要工作。

(八)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社发领域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基地建设,加强民生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对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技术研究,支持整合提升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划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市级科技创新资源,围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科技需求部署创新活动,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创新产品。积极跟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娑罗子”和“虎杖”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基于国产创新设备的消化道早癌筛查和宫颈癌诊疗应用示范研究”项目按计划推进。

(九)加快促进县域创新发展,推进全市科技工作全面进步。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坚持局领导联系县(市、区)科技部门制度,形成市县联动的科技工作体系。加大县域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指导县市区向上争取各类资金,推动县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县域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各县(市、区)在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争先进位。

(十)深入开展“两转一强化”活动,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在全市科技部门中开展以“提升政治站位,转观念、转作风,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能力”为主题的“两转一强化”活动,着力解决全市科技系统党员干部本领恐慌的问题。结合市县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市科技局机关科室职能,做到统筹资源、科学分工、明确权责,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结合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轮训等载体,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结合全省科技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切实加强能力席位建设,继续组织一期“京堰对口协作科技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进一步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提升能力。